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对于复发或难治的患者,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国患者近30年生存无显著改善。随着对发病机制认知的深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推进,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细胞治疗逐渐在各类新型疗法中崭露头角,为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之光。
合源生物天津生产基地工程师监测生产数据 在天津滨海高新区7000平方米的细胞药物生产基地里,密闭生物反应器无声运转,身穿无菌服的工程师监控着生产实时数据。这里生产的每袋20毫升液体,对于39岁白血病患者老章(化名)而言,承载着他的一线生机——2021年,当传统化疗宣告无效时,源瑞达(纳基奥仑赛注射液)的回输让他好转痊愈。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5年前,中国白血病患者用上国产CAR-T药物还是困难重重。今天,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简称“合源生物”)生产的源瑞达已让超300名患者重获新生。 闯关:从科研无人区到首创新药 合源生物CEO吕璐璐在中国新药未来之路大会发表演讲 作为合源生物的首个核心产品,源瑞达是国内首款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白血病治疗领域CAR-T药物。 “我原来是血液科医生,见过太多白血病患者在化疗中耗尽生命的无奈。”合源生物首席执行官吕璐璐博士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谈道。 2018年,当吕璐璐放弃跨国药企的丰厚待遇创立合源生物时,国内CAR-T细胞质量领域还处于“有研发、无产业”的空白阶段——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患者对创新疗法望眼欲穿。 “当时就希望把CAR-T这一先进技术真正变成药品,让患者一次治疗就能长期生存,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白血病的战场曾充满绝望。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率高达60%,传统治疗下患者中位生存期仅2-6个月。 合源生物的破局关键藏在精准识别肿瘤细胞的“HI19a”序列(弹头)设计中。“当时国际上主流的CAR-T‘弹头’是FMC63,而我们选择原研的HI19a作为识别元件,它的亲和力和脱离力更适中,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吕璐璐解释道,这份选择背后,是对自主技术的坚定信心。 科研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联手,将拥有独特的HI19a序列“弹头”结构嵌入CAR-T细胞,这一设计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如“导弹导航器”的弹头,引导CAR-T细胞在体内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识别,并在一个月左右便可将白血病细胞杀伤清除。 当合源生物推进首款产品临床申请时,团队遭遇了瓶颈——药监局要求开发无血清培养体系,而当时国内尚无成功案例,进口产品也因技术壁垒无法引进。 “我们没有退路,患者在等着药。”吕璐璐回忆,团队开启“365天×24小时”攻坚模式,从十几种培养基中逐一筛选,在无数次实验中优化参数。最终,合源生物成功研发出稳定的无血清培养体系,终产品中的记忆性T细胞占比达80%,为患者长期生存奠定了基础。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政策的手”和“市场的手”合力托举。合源生物入选天津市首批瞪羚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得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专项支持,这些支持让企业在攻坚期得以专注研发。 “中国在CAR-T领域没有理由落后,我们有科研底蕴、有人才、有资本,更有患者的期待。”吕璐璐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份底气,让合源生物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稳。 铸魂:以质量体系筑牢“生命防线” 合源生物天津生产基地内部 2021年6月,天津市首张细胞药物《药品生产许可证》花落合源生物,这份编号为“202100”的证书,不仅是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质量体系的关注。 “生产质量是药企的生死线,每一份细胞都要注入患者体内,容不得半点差错。”吕璐璐道出细胞治疗的特殊性——CAR-T是“活”的药物,无法高压灭菌,却要保证无菌和活性,其质量控制难度远超传统药品。 在细胞药物生产基地,一条条生产线正有序运转。从患者单采血到药物放行,整个过程需20天左右,涵盖280多个工艺步骤,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质量监控。“我们的质量控制不是终点检测,而是全流程追溯。”合源生物主管生产的副总裁彭育忠告诉记者。 从细胞采集时的温度监测,到培养过程中的活性分析,再到最终冻存的状态记录,实时数据都会上传至系统,确保每一份产品都可追溯。这种“过程控制”理念,让合源生物在注册临床研究中实现了100%的生产制备成功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细胞是活的,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为了达到国际领先的质量标准,合源生物自主开发了生产工艺体系,构建了全流程质量控制系统。引入封闭式磁珠分选系统,确保细胞分选纯度≥95%;采用智能生物反应器,精准控制pH值和溶解氧,保障细胞扩增的稳定性。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质量,更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基地满产可满足每年2000名患者的用药需求,为药物可及性打下坚实基础。 质量体系的构建,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 合源生物300多名员工中,1/3是硕士或博士,从科研人员到生产工程师,每个人都经过6个月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内容涵盖工艺操作、应急处理、质量意识等。正是这样的人才梯队,支撑起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全流程创新和质量体系。 自主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实现100%生产制备成功率,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和全流程闭环追溯系统将CAR-T的安全性风险降到最低。 出海:让中国创新药惠及全球患者 2024年12月,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源瑞达获澳门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首个登陆澳门的大陆原研CAR-T药物。 “澳门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这里的获批为我们走向东南亚打开了大门。”吕璐璐说,国际化是合源生物成立之初就定下的“三部曲”之一,如今正稳步推进。 合源生物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拓展,东盟十国代表团曾到访公司生产基地,对其技术平台和管线布局表现出浓厚兴趣。“细胞治疗是全球健康事业的一部分,中国创新药不仅要服务国内患者,也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解决方案。”吕璐璐说。 在中东地区,合源生物的步伐同样迅速。2025年6月,源瑞达获沙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认定。 “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的意义在于,能加速药物在沙特的上市,让当地患者尽快用上创新疗法。”吕璐璐解释,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高质量临床数据和生产质量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监管机构的高度认可,这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开辟了新路径。 今年6月,一批香港免疫细胞模拟物乘坐中国国航CA104航班由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入境,经口岸高效验放后运抵合源生物位于滨海高新区的工厂,这是机场模拟的CAR-T细胞药物原料跨境运输试单。 为了打通跨境物流的“生命通道”,合源生物与天津海关、滨海高新区等部门密切合作,依托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便利化、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监管等领域的先行先试权限,完成了香港至天津的CAR-T原材料快速通关试单。 “CAR-T的原材料是‘活细胞’,对温度、时效要求极高,传统通关模式根本满足不了。”吕璐璐介绍,通过建立本地化风险评估、全流程通关方案,原材料从入境到送达工厂的时间大幅缩短,为国际化生产提供了保障。目前,公司正在新加坡、日本等地推进上市申报,海外市场布局正有序展开。 国际化不仅是产品出口,更是标准输出。合源生物的核心技术已在全球主要市场布局专利,HI19a“弹头”、无血清培养体系等创新成果,正成为国际同行研究的参考对象。 “中国在CAR-T领域的临床数据越来越受重视,我们有164例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在ASCO、EHA等国际会议发布,这是最好的‘名片’。”吕璐璐表示,公司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合作也在深化,未来将通过联合研发、技术授权等方式,让中国创新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 随着国际化的推进,合源生物的全球影响力逐步提升。2024年年底,公司入选福布斯中国大健康产业新锐企业和胡润中国医疗新势力企业其在细胞治疗领域的探索被视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追赶到领跑”的缩影。 “我们不是要替代谁,而是要为全球患者多一个选择。”吕璐璐的话语中透着自信,中国创新药的出海之路,正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与标准输出的新阶段。 普惠:以使命担当书写时代答卷 合源生物在天津中药传承创新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合作签约 “守护无价生命,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作为从临床医生转型的企业家,吕璐璐始终认为,药企的价值不仅在于商业成功,更在于对生命的担当。“创新药不能只让少数人受益,只有普惠化,才能体现科技的温度。” 尽管源瑞达价格比美国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二,但为了让更多患者用得上源瑞达,合源生物主动对接各地医保和惠民医保体系。目前,该产品已纳入国内多个省市的惠民保,患者自付费用大幅降低。 “今年国家医保局首次推出创新药医保目录,我们正积极申报,希望通过医保进一步提升可及性。”吕璐璐介绍,与此同时,公司通过工艺优化、国产替代等方式持续降本,“技术创新是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让CAR-T药物价格再降一个台阶。” 产学研一体化是合源生物创新的重要支撑。自成立以来,公司就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深度合作,源瑞达最早的弹头技术就源自该院长期技术创新积累和王建祥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果。 “我们把实验室的技术开发成药品,再通过临床研究验证效果,这种协同模式让创新效率大幅提升。”吕璐璐说,目前公司已与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多家顶尖机构建立合作,在淋巴瘤、罕见神经疾病等领域探索新适应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作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源生物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公司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合作,通过校招吸纳应届毕业生,再通过系统培训让其快速成长。 “我们的研发团队中,很多年轻人从本科毕业就加入,现在已成为技术骨干。”吕璐璐表示,企业不仅要做创新的主体,更要做人才的“孵化器”,为细胞治疗产业储备后备力量。 “技术攻关九死一生,资金链断裂、供应链卡顿都可能让公司瞬间停摆。”吕璐璐回忆,在2020年疫情最艰难时刻,目睹整层办公楼灯光熄灭,却坚持用救护车跨省转运危重患者,确保临床试验“一分钟未停”。 作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合源生物的发展是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缩影。2024年,天津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9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千亿元。 “天津的产业生态给了我们成长的土壤,政策支持、科研资源、制造能力缺一不可。”吕璐璐说,企业的发展始终与区域和国家的战略同频共振。 从2018年成立时的“拓荒”,到如今成为细胞治疗领域的标杆,合源生物的七年,何尝不是民营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 每一次适应证拓展,每一次海外获批,每一次成本降低,都在逐渐改写着细胞治疗的格局,也诠释着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敢闯敢试、创新突破,专注创新、搏击市场,在广阔前景中大显身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