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首届“大运河诗会”采风创作活动圆满完成

来源:沧州市文联    作者:沧州市文联        发布时间:2024-05-21    浏览量:

以诗会友,诗写运河。2024年5月15日至17日,沧州市文联成功举办了沧州市首届“大运河诗会”采风创作活动。本次活动的举办,旨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强大运河沿岸城市文艺交流,丰富我市运河主题文艺创作,是大运河沿线京津冀诗人联手开启的以运河为主题的诗歌创作采风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京津冀著名诗人:《中诗网》总编辑周占林,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罗广才,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原副主任侯保华,著名诗人陈克,以及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赵国泉、 副主席吕绪飞,和诗人史忠义、吕游、孙银冰、余数、王宏、王连宗、王云起、宋平、杨洪谦、金宏利、韩笑棠、唐玉香、张乾、王宇共同组成采风创作团队前往沧州、泊头、青县大运河沿线、黄骅市南排河渔港等地采风创作。沧州市文联党组书记王月周,沧州市文联文艺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无名文学》主编赵小溪,沧州市美协副主席卢洪英,沧州市文联《无名文学》副主编陈宇,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黄子麟,沧州市影视家协会副会长李兆阳,沧州市文艺创作基地管理办主任蒋涛等全程陪同。 

采风团一行先后走进泊头市营子镇古桑园、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沧州市区南川楼、朗吟楼、青县公民道德建设展馆、盘古寺、流河镇中古红木文化小镇、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进行采风并参观学习。

泊头市营子镇苟鲁道村古桑园绿荫如盖,紫红色的桑椹果实挂满枝头,30余棵古桑虬枝峥嵘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诗人们深受感发,言笑晏晏,在此吟诗唱和。

图片
图片

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这座具有山西建筑风格的“凹”字小院,铭记着无数革命先辈开展城市工作的红色基因;南川楼、朗吟楼,古韵悠悠,灯火辉煌,积淀着运河儿女深厚的文化自信,充盈着魅力沧州的蓬勃朝气。

图片
图片

青县公民道德建设展馆中周汝珍等道德模范的形象剪影和典型事迹,不时跃入参观者的眼帘,让人忍不住发出“青县好人多”的感慨,激励人人知好人、崇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徒骇河畔的盘古寺庄严整肃承载着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走进此地寻根溯源,让心灵重拾宁静;流河镇中古红木文化小镇记载着大运河“漂来”的红木文化,在感受青县运河两岸水草丰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诗人作者们体悟着“一榫一卯一木匠,一工一匠一精神,一桌一椅一传承,一几一案一文化”的工匠精神。

图片
图片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呈现了大运河流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8个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

图片
图片

黄骅市南排河渔港,地处九河下梢,黄河的泥沙曾经在此聚结,黄河文明也曾留下烙印。采风团先后来到南排河渔港码头、张巨河古贝壳堤、歧口民俗馆、歧口炮台等处,现场感受渤海湾渔乡人文风情,近距离了解当地渔民生产生活,对基层渔民诗人、渔人诗社给予了热切指导。诗人们在运河古道上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品味大运河带来的文化气韵, 感受大运河厚重的文化遗存与精神内核。通过“沉浸式”参观体验,诗人们纷纷表示,运河沿岸人民世代相守、勤劳智慧,这些共创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使千年大运河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沧州市文联党组书记王月周指出:此次“大运河诗会”采风创作活动是京津冀文化交流互鉴、开放融合的一个新起点,今后我们将借此契机,不断深化京津冀三地诗人的联结,联手打造更多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精品活动,创作出更具运河气质、运河魅力的文艺精品。

本次采风创作活动结束后,沧州市文联将精选采风团诗人们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大运河沿线的悠久历史、秀美风光、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并以专辑的形式登载在《无名文学》《天津诗人》等文学读本和期刊上,以诗歌的形式讲述运河故事,昭彰运河风骨,守望精神家园,展现盛世大运河的壮丽诗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责任编辑:沧州市文联

Copyright © 2023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