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集:晒谷场的“花籽画布”
初秋,望云乡的晒谷场铺满向日葵籽,像一块巨大的金色画布。李娟带着孩子们,用不同品种的花籽(黑籽、白籽、带花纹的籽)在谷堆上拼图案——有的拼向日葵花盘,有的拼望云乡的山形,阿木则托人寄来山里的野葵花籽,让孩子们拼出“山与乡相连”的纹样。
新支书用无人机航拍,镜头里,金色的谷场与彩色的籽纹相映,像大地自己在创作的装置艺术。游客们蹲在谷堆旁,小心翼翼地跟着孩子们学“种籽画”,有人感叹:“这才是最天然的艺术,每粒籽都带着阳光的重量。”
夕阳把谷场染成琥珀色,李娟看着孩子们沾满谷粒的小手,忽然觉得周明远当年播下的,不仅是花籽,更是“让土地成为画布,让生活成为艺术”的灵感,这灵感像花籽一样,在一代代人手里,开出了不同的花。
第七十八集:古桥边的“花事集”
霜降,望云乡的古桥边摆起“花事集”。村民们带来向日葵杆编的筐、花汁染的布、晒干的花枕,还有老医生配的“秋安茶”(向日葵花+菊花+桂花)。李娟把工坊里的新作品也搬来——用秸秆做的毛笔、嵌着干花的书签。
一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停下脚步,对着古桥与花摊画速写:“这里的每样东西都有故事,像从旧时光里长出来的。”小满凑过去,把一枚干花书签塞进他手里:“哥哥,这是望云乡的花,夹在书里,能闻到秋天的味道。”
暮色中,古桥的影子映在溪水里,花摊的灯火与溪水波光缠绵。李娟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周明远说的“让望云乡的每一寸土地长出希望”——原来“希望”也可以是具体的,是一只秸秆筐、一块染花布、一杯暖茶,是能被人捧在手里、带回家去的“人间值得”。
第七十九集:冬夜里的“花火课”
小雪,李娟在“明远书屋”给孩子们上“花火课”。她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点燃晒干的向日葵秸秆,看火苗在秸秆里跳跃,像把夏天的光重新唤醒。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灰烬里残留的焦黑花形,惊叹:“原来火里也藏着花!”
新支书搬来投影仪,放起关于植物燃烧与能量转化的科普片。当屏幕里出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阳光,燃烧时释放能量”的解说时,有孩子突然举手:“李娟阿姨,周爷爷种向日葵,是不是也在给望云乡‘储存阳光’?”
李娟笑着点头,指尖划过余温尚存的灰烬:“对呀,周爷爷储存的阳光,现在正亮在我们心里,也亮在这火苗里。”冬夜的寒冷被炉火与暖意驱散,孩子们看着火苗的眼睛,像盛着小小的、永不熄灭的太阳。
第八十集:岁末的“花田家书”
除夕前,望云乡的花田边立起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贴着村民们的“花田家书”——有的是写给周明远的,有的是写给远方亲人的,阿木也托人寄来一封:“望云乡的叔叔阿姨们,山里的向日葵已经能过冬了,明年春天,我带它们去看你们的花田!”
李娟把大家的家书整理好,放进纪念馆的“时光信箱”。新支书则用直播,让山外的观众也能“云看家书”。有观众留言:“望云乡的年,是长在花田里的,连思念都带着阳光的味道。”
除夕夜,烟花在花田上空炸开,金色的碎屑与花田的金黄融在一起。李娟站在木牌前,看着“花田家书”在烟花下泛着光,忽然觉得:周明远种下的向日葵,早已成了望云乡的“心灵载体”,它让思念有了形状,让祝福有了颜色,让岁月的每一个节点,都能与“向阳”的信念,紧紧相依。她眼角的痣,在烟火与花影中亮着,像时光里一枚永恒的邮戳,盖在每一封寄往春天的信上。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