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秋菊初绽
1997年秋,省城编辑张文杰返乡搜集地方文化资料,在镇文化站重逢高中同学王学花。她递过一摞手稿,纸页间夹着干枯的菊花标本。黄昏时分,两人走访菊田,王学花指着一株紫瓣金心的异种菊说:"这是用你留下的菊谱培育的'文心菊'。"
第二集:旧笺余香
张文杰在档案室发现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高中时代的书信。最上面那页是他1995年写的:"省城菊展精彩,但比不上我们镇的野菊。"王学花轻抚纸页:"每次邮件不通,我就把这些信拿出来重读。"
第三集:雨夜灯明
连绵秋雨困住考察队。两人在漏雨的文化站抢救资料,围炉烘烤受潮书稿时,王学花翻开贴满明信片的旧日记,其中一张写着:"菊花耐寒霜,学花当凌云。"雨停时,张文杰申请在清河镇设立长期工作站。
第四集:菊影疑云
流言指王学花私藏文物,张文杰考证发现是她曾祖父的菊花画谱。中秋夜,王学花取出画谱,绢本上题跋:"甲戌年秋,为小女清荷描菊十二品。"清荷正是她祖母的闺名。
第五集:寒香愈烈
张文杰感冒发烧,王学花采野菊配药煎煮。药香中她说起母亲病重时种菊的经历:"看着幼苗开花,就像看见希望生长。"病愈后,张文杰发现她还是十几户孤寡老人的"干女儿"。
第六集:冬至阳生
冬至菊花宴上,省城企业代表想高价收购古菊品种。王学花举杯拒绝:"菊花是活化石,要在这片土地开花结果。"张文杰悄悄录下菊农们唱的《种菊谣》。
第七集:新岁序章
返城前夜,王学花送他一盆"文心菊":"耐寒耐旱,就像我们清河人。"列车启动时,张文杰发现行囊里的规划书附言:"如果文化是条河,我愿做水底的石头——支撑着水流的方向。"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