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耕,何来秋收;少不勤,老来无依。”这句古训,在福建晶铭餐饮管理集团董事长、四川领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敦煌市陈升栋艺术馆常务副馆长、川商总会理事、三台县政协委员许晶晶的创业路上,化作了最实在的行动指南。从香港到内地,从餐饮跨界至麦冬全产业链,她用“勤奋立身、努力蜕变”的信条,印证了“停留于想,到处都是问题;着手去做,才能找到答案”的真理——她的每一份成就,都是用汗水浇灌的“秋收”,每一次突破,都是从“动手去做”里找到的答案。
以勤为犁,在土地里耕出希望
初到四川三台县时,许晶晶面对的是一片“待耕”的土地:麦冬种植零散、加工技术落后,农户守着“金疙瘩”却赚不到钱。有人劝她“先做调研、出方案”,她却拎着行李住进了村里,“纸上谈兵不如脚下沾泥”成了她的口头禅。
那段日子,她的勤奋近乎“自虐”:天不亮就跟着老农下地,学辨苗情、测土壤;白天跑乡镇开座谈会,记录农户的难处与期盼;晚上在临时租住的房间里查资料、画图纸,常常就着一盏台灯忙到后半夜。有农户见她一个“香港来的女老板”跟着晒太阳、沾泥土,忍不住问:“许总,你图啥?”她笑着擦汗:“图你们来年多收点,图这麦冬能走出三台县。”
这份“春耕”般的勤勉,很快结出了果实。她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带着团队研发出200余种“麦冬+”产品;为了打通销路,她跑遍全国参加展会,甚至亲自站在商超货架前向消费者推介。当第一批麦冬苏打水摆进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当农户拿着增收账单来道谢时,她终于明白:所谓“秋收”,从不是等来的运气,而是用无数个清晨与深夜的汗水,一犁一耙耕出来的结果。
向实而行,在问题中找到答案
许晶晶常说:“想一万次,不如做一次。”推动企业向大健康产业转型时,她遇到的“拦路虎”不止一只:生产线调试失败、产品口感不达标、市场接受度低……团队陷入焦虑,有人提议“先暂停,重新规划”,她却带着大家扎进了问题堆里。
产品不对味,她就带着研发团队拜访中医、营养师,一遍遍调整配方,光是试吃记录就写满了3个笔记本;生产线效率低,她蹲在车间跟工人一起拆机器、调参数,硬是从“门外汉”变成了“半个技术员”;市场打不开,她就从社区团购做起,挨家挨户送样品,收集反馈后再迭代升级。那些曾被视为“死结”的问题,在她“动手去做”的坚持下,一个个被解开——数字化改造后的生产线效率提升40%,年产值突破30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
这种“向实而行”的作风,也体现在她的多重角色中。作为福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她不搞“空泛的交流”,而是组织会员企业互访,实打实分享管理经验;作为三台县政协委员,她的提案从不是“纸上文章”,而是带着数据和案例说话,比如“麦冬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就附上了10余个乡镇的实地调研记录。对她而言,“问题”从不是退缩的理由,而是“答案”的起点——动手去做,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如今,站在覆盖近20万农户的产业链版图前,许晶晶依然保持着“晨兴理荒秽”的勤勉。她的办公室里,永远放着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随时准备去田间地头;她的日程表上,排满了生产线巡查、市场调研、农户走访……对她来说,“勤奋”不是口号,而是融入骨血的习惯;“实干”不是策略,而是应对一切变化的底气。
许晶晶的故事,恰是对“春不耕,何来秋收”的最好诠释:人生从没有“不劳而获”的奇迹,却永远给“勤勉实干”的人留着机会。当你愿意像农夫一样,俯下身去耕耘,愿意像匠人一样,沉下心去解决问题,那些曾让你迷茫的“问题”,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答案”,而每一份汗水浇灌的“春播”,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