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环球网讯 10月28日,当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国际交流论坛的帷幕在天津拉开,京津冀旗袍界领军人物刘慧萍女士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织梦者”,她带着深耕多年的旗袍艺术,与全球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共赴这场文明对话的盛宴,让京津冀文化的独特韵致,借由旗袍这一载体,在世界舞台上翩然绽放。

一、旗袍为媒,串联京津冀文化脉络
论坛现场,刘慧萍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关于旗袍的分享,更是一次京津冀文化的“全景式呈现”。她以《旗袍里的京津冀:文化共生与美学共振》为题,将三地文化基因与旗袍艺术的融合娓娓道来:
“旗袍是流动的文化容器。北京的皇家气度,让我们在旗袍纹样中融入祥云、海水江崖等元素,彰显典雅庄重;天津的海派风情,催生了旗袍剪裁里中西合璧的巧思,蕾丝与盘扣碰撞出别样火花;河北的燕赵古韵,则让邢窑白瓷的素净、剪纸艺术的灵动,化作旗袍上的刺绣与印花……”
她展示的系列旗袍作品中,一件以“京杭大运河”为灵感的长旗袍尤为吸睛:衣身以渐变蓝绿摹写运河水色,领口“盘扣”取通州燃灯塔檐角造型,袖侧刺绣则融合了天津杨柳青年画与河北武强年画的线条——这正是她多年来“以旗袍串联京津冀文化脉络”的创作缩影。
二、交流互鉴,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代
在论坛的“传统技艺创新”分论坛上,刘慧萍与多国非遗传承人展开对话。当看到日本友人造的和纸、法国匠人织的蕾丝时,她笑着拿出一件“新中式旗袍”:“您看,这旗袍的盘扣是老北京的‘一字扣’,但面料用了新型环保纤维;刺绣是河北蔚县的‘点彩绣’,却绣出了印象派般的光影效果。”
这种“传统骨架,现代血肉”的创作理念,引发了广泛共鸣。她进一步分享与京津冀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我们请京绣大师绣旗袍,也请旗袍匠人学京绣;让邢窑陶瓷艺人设计旗袍纹样,再把纹样‘还’给陶瓷……文化与技艺的边界被打破,传统才真正‘活’了。”
三、国际表达,讲好京津冀文化故事
论坛的“文化走出去”研讨环节,刘慧萍的观点直击核心:“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是简单‘搬运’,而是要找到共通的美学语言。”
她以团队打造的“丝路旗袍”系列举例:提取敦煌壁画中的卷草纹、飞天元素,结合京津冀旗袍的剪裁特点,用现代时装秀的形式呈现,“当外国观众看到旗袍上熟悉的‘丝路符号’,再了解背后京津冀艺人的手艺,文化的共鸣就自然发生了。”
此次论坛上,刘慧萍还与多国文化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将京津冀旗袍艺术带往海外,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演+工作坊体验”的形式,让更多人亲手触摸盘扣的温度、感受刺绣的肌理,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京津冀文化的深厚与灵动。

从京津冀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在国际交流的浪潮里寻找共鸣,刘慧萍与她的旗袍艺术,正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当一针一线的匠心,与文明互鉴的视野相遇,旗袍不仅是服饰,更是京津冀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在全球文化的星空中,织就出独属于东方的璀璨光华。
会员投稿
手机版
| 资讯频道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