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集:立春开园
正月立春,清河镇的冻土刚化,“南洋菊园”就迎来开园仪式。王学花和新加坡技术员一起,将第一株“南洋金盏菊”幼苗栽进土里——幼苗带着椰糠的湿润,在清河镇的阳光下微微舒展叶片。陈嘉仪拿着相机,记录下这跨越国界的瞬间,照片里,两岸三地的人围着菊苗,笑容比春光更暖。
林晓的直播镜头扫过满园的育苗床,网友看着标签上“新加坡金盏菊”“台湾高山菊”“清河镇四季菊”的字样,有人留言“这是真正的‘世界菊园’”。张文杰则在菊园入口立起石刻,上面刻着梅知秋的“菊香无国界”,还有新增的“花叶共天涯”,字体苍劲,映着初升的太阳。
傍晚,大家在菊园旁的凉棚里喝茶,新加坡技术员说:“明年要把南洋的菊艺表演带来,让清河镇的菊文化更热闹。”王学花笑着点头,风里带着新翻泥土的清香,像在预告一场盛大的花期。
第九十七集:雨水繁苗
二月雨水,接连几场雨让“南洋菊园”的幼苗长得飞快。陈嘉仪带着返乡青年在园里“间苗”,把过密的幼苗移栽到新的苗床:“每株间距要留30厘米,这样‘金盏菊’的枝条才能长得舒展。”林晓的直播里,网友跟着学“间苗技巧”,有人拍下自家阳台的菊花盆栽,留言“按教程调整后,苗长得更精神了”。
王学花则收到台湾团队的消息,“两岸红金菊”的幼苗已运抵清河镇,要在“南洋菊园”设专门的展区。她立刻带着人整理苗床,张文杰帮忙搭建遮阳棚:“台湾的幼苗怕涝,得提前做好排水,咱们的‘避涝经验’正好用上。”
雨水的傍晚,夕阳透过云层洒在菊园,幼苗的叶片上挂着水珠,在光里闪着亮。陈嘉仪蹲在苗床旁,给每株“红金菊”挂上二维码牌,扫码就能看到它的“父母本”故事——一边是台湾的高山菊,一边是清河镇的红韵菊,字句间满是协作的温暖。
第九十八集:春分盛放
三月春分,“南洋菊园”迎来首次盛花期——南洋金盏菊的明黄、两岸红金菊的红金交融、同心四季菊的粉紫渐变,铺成一片彩色的花海。开园当天,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有带着相机的摄影师,有推着轮椅的老人,还有举着画板的孩子,满园都是快门声和笑声。
“国际菊种交流论坛”也同步在菊园举办,台湾、新加坡、日本的专家围着“红金菊”讨论,有人提议要建立“全球菊种基因共享库”,让好品种惠及更多地方。王学花在论坛上发言:“从曾祖父的一株菊,到今天的满园花,我们守的不仅是菊种,更是一份跨越时光的约定。”
林晓的直播热度创了新高,镜头里,有老人在“菊香无国界”石刻前合影,有孩子追着蝴蝶跑过花田,评论区里满是“想来清河镇”的留言。张文杰则在花海中摆起长桌,放上菊花茶和菊花酥,游客们边吃边聊,花香混着食物的香气,满是人间烟火气。
第九十九集:清明传承
四月清明,菊忆馆里举办“菊花传承人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种菊人、菊文化研究者齐聚一堂。王学花把梅知秋的种菊笔记、祖传的建盏,还有“数字菊谱”的核心数据,正式交给陈嘉仪:“以后,你就是清河镇菊花事业的掌舵人,要带着大家把菊香传得更远。”
陈嘉仪接过笔记,声音坚定:“会守住老祖宗的手艺,也会继续搞创新,让菊花事业跟上时代。”林晓则在会上宣布,要启动“菊文化进校园”计划,把种菊知识、菊故事编进校本课程,让孩子从小了解这份文化。
大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去给梅知秋扫墓,陈嘉仪捧着一束“两岸红金菊”放在墓碑前:“曾祖父,您看,您种的菊花,现在开遍了两岸,还开到了南洋。”细雨纷纷,落在花瓣上,像是岁月的回应,也像是对传承的祝福。
第一百集:谷雨收官(剧终)
四月谷雨,“南洋菊园”的花期接近尾声,清河镇却迎来最热闹的“菊香收官宴”。宴设菊田旁的长街,桌上摆满菊花宴——菊花炖鸡、菊香排骨、菊花甜汤,还有新加坡的菊香糕点、台湾的高山菊茶,两岸三地的美食混着菊香,满是团圆的味道。
宴会上,张文杰拿出“清河镇菊花事业十年总结册”,里面记着从基因库建立到国际菊园开园的每一步:“十年里,我们培育了12个新品种,帮助500多户村民增收,‘菊香无国界’从一句话,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风景。”
王学花站在长街中央,看着满街的笑脸——有镇里的老人,有返乡的青年,有台湾的朋友,有新加坡的伙伴,还有屏幕前的网友。她举起茶杯,声音温和却有力:“菊花的故事,不会在这里结束。以后会有更多人,带着这份菊香,走向更远的地方。”
谷雨的雨轻轻落下,打在菊田的叶片上,也打在每个人的心上。宴散时,陈嘉仪和林晓带着青年们在菊园播种新的种子,张文杰牵着王学花的手,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穿过雨帘,给菊园镀上一层暖光,远处传来孩童新编的《菊香谣》,歌声清亮,飘向远方——
“菊苗生,菊花开,
一叶牵两岸,一花连四海。
老手艺,新节拍,
岁月藏菊香,故事传未来。”
(全剧终)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