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集:立冬传技
立冬这天,清河镇飘起细碎的雪,陈嘉仪却带着“菊艺培训班”的学员钻进育苗棚——要教大家“组培苗移栽”技术。她小心翼翼地从培养瓶里取出“两岸红金菊”的幼苗,放在消毒后的基质上:“根须很嫩,要像托着羽毛一样轻,不然容易断。”
林晓的直播镜头紧跟操作,网友看着幼苗慢慢栽进营养钵,有人留言“想报名线下班”,还有种植户请教“组培苗和普通苗的区别”。张文杰则在棚外搭建“育苗恒温系统”,调试好温度后走进来:“以后就算天再冷,棚里也能保持15℃,幼苗长得快。”
傍晚下课,学员们捧着自己栽的幼苗离开,陈嘉仪忽然收到台湾团队的视频:“我们的‘两岸红金菊’也开始移栽了,等明年开花,一起办联展!”雪光映在屏幕上,两岸的育苗棚画面重叠,像隔着海峡的约定。
第九十二集:小雪扩园
小雪时节,“国际菊种交流平台”传来好消息——新加坡园艺机构要捐赠一批南洋菊种,还会派技术员来清河镇共建“南洋菊园”。王学花和张文杰立刻去镇东选址,踩着雪丈量土地:“这里地势平坦,阳光足,适合种南洋菊。”
陈嘉仪忙着整理南洋菊种的资料,在“数字菊谱”里新增“南洋品种库”,标注每种菊花的耐热性、花期:“新加坡的‘金盏菊’花期长,能和咱们的‘四季菊’搭配,让菊园全年有花看。”
林晓的直播里,网友看着雪地里规划菊园的身影,有人提议“云参与设计”,还有人寄来自己画的菊园图纸。小雪的傍晚,大家围着设计图讨论,雪粒落在纸上,融化成小小的水痕,像在为新菊园添上第一笔色彩。
第九十三集:大雪迎客
大雪这天,新加坡技术员终于抵达清河镇,还带来了包装完好的南洋菊种。刚下飞机,他们就直奔“南洋菊园”选址地,蹲在雪地里查看土壤:“这里的土要掺点椰糠,像新加坡的种植土一样疏松,菊根才长得好。”
王学花带着他们参观基因库,指着梅知秋的笔记说:“当年曾祖父在南洋种菊,也用了类似的土壤改良法。”陈嘉仪则在实验室里演示“南洋菊种催芽”,把种子放在25℃的恒温箱里:“要先打破休眠,明年春天才能顺利发芽。”
林晓的直播镜头记录下两岸三地技术员交流的画面,网友在评论区刷屏“菊香无国界”。大雪的夜里,大家在老宅煮火锅,用菊花做汤底,新加坡技术员尝了一口,连说“没想到菊花还能这么吃”,满屋子的笑声混着菊香,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第九十四集:冬至归档
冬至这天,菊忆馆里格外忙碌——要给一年的菊花事业做“年度归档”。陈嘉仪把“两岸红金菊”的培育日志、南洋菊种的资料,还有国际获奖证书,一一整理进档案柜;林晓则把直播里收集的“菊故事”打印出来,贴在“故事墙”的新板块上。
张文杰忙着更新“数字菊谱”,新增“国际交流”专栏,上传新加坡、台湾的菊种培育视频:“以后不管在哪个国家,只要扫码,就能看到清河镇的菊花故事。”王学花则在档案柜上贴了张纸条,写着“致未来的菊人”,希望后来者能继续守护这份菊香。
冬至的饺子煮好时,档案归档也完成了。大家围坐在桌前,吃着饺子,看着满柜的资料,王学花忽然说:“这些档案,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暖得像春天,满是对来年的期待。
第九十五集:小寒盼春
小寒时节,气温降到零下,“南洋菊种”却在恒温箱里冒出了细小的芽。陈嘉仪每天都去实验室查看,用放大镜观察芽尖的生长:“再过一个月,就能移栽到育苗棚,明年春天,‘南洋菊园’就能种满花了。”
林晓的直播推出“盼春专题”,每天展示催芽中的菊种、育苗棚里的“两岸红金菊”幼苗,网友看着这些新生的绿芽,纷纷留言“春天快点来”。张文杰则忙着联系物流,要把“同心四季菊”的种苗寄给全国各地的试种户:“让大家在春天,都能种上清河镇的菊花。”
小寒的最后一天,阳光难得露脸,王学花和张文杰坐在廊下,看着远处的菊田。张文杰握住她的手:“明年,南洋菊会开,红金菊会开,咱们的菊花事业,会像春天一样,越来越热闹。”王学花点头,眼里满是憧憬——等春风吹过,清河镇的土地上,又会绽放出跨越国界的菊香,续写更多温暖的故事。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