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初洒,“心归敦煌”展馆的飞檐斗拱便在晨曦中勾勒出庄重而灵动的轮廓。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重量的艺术殿堂,在陈升栋先生的匠心独运下,不仅是画作的陈列之所,更成为了敦煌文明与当代艺术对话的时空枢纽。每一寸空间都浸润着对敦煌的虔诚礼赞,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
序厅:一眼千年,梦回丝路
推开展馆厚重的雕花木门,序厅的设计便令人屏息——穹顶以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为蓝本,采用现代光影技术复刻出流动的星河,壁画中的骆驼商队在光影中缓缓前行,驼铃声仿佛穿越千年风沙在耳畔回响。地面铺设的青石板复刻了敦煌古道的纹路,每一步踏下都似与历史对话。两侧的展柜中,陈列着陈升栋先生耗时三年临摹的敦煌藏经洞唐代写经残卷,笔墨间的古朴气韵与展厅的现代设计碰撞出奇妙的时空张力,让人尚未观展已先沉醉于敦煌的浩瀚历史长河。
主展厅:丹青织梦,万象生辉
步入主展厅,仿佛置身于被艺术光芒点亮的洞窟群。高达6米的穹顶壁画《飞天礼佛图》由陈升栋先生率团队历时半年绘制而成,百余位飞天仙子或奏乐、或散花、或翩跹起舞,衣袂飘飘间缀满24K金箔勾勒的祥云,在特制的变色灯光下呈现出“昼现丹青、夜映佛光”的奇观。展区中央的圆形展台陈列着本次画展的灵魂之作《涅槃重生图》,画作以敦煌壁画“尸毗王割肉贸鸽”为灵感,融合现代油画技法,将慈悲与坚韧的精神内核通过浓烈的色彩与奔放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观者无不被那穿透画布的生命力量所震撼。
两侧的回廊式展线如丝路古道般蜿蜒,18个主题单元串联起敦煌的前世今生。“壁画新生”单元中,陈升栋先生运用矿物颜料与纳米技术修复复刻的《五台山图》局部,让千年壁画的色彩在当代画布上重焕光彩;“丝路风情”单元的《胡商遇驼铃》系列组画,以细腻的工笔描绘出不同民族的服饰纹样与商贸场景,连骆驼睫毛上的沙尘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大漠星空”单元的《鸣沙山月夜》则突破传统形制,采用360度环形画框,让观众站在画中央便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意境。
互动展区:古今交融,雅韵传承
展馆深处的互动体验区,是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数字藏经洞”装置前,观众轻触屏幕即可翻阅陈升栋先生批注的敦煌文献电子版,指尖划过便能看到壁画线条的演变过程;“颜料工坊”里,陈列着艺术家亲手研磨的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参观者可在专业指导下体验古法绘画的乐趣。最令人动容的是“守望者之墙”,墙上悬挂着陈升栋先生三十年来往返敦煌的速写本、磨损的画具和与敦煌研究院学者的往来书信,每一件实物都诉说着一位艺术家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
尾厅:心归之处,即是敦煌
行至尾厅,一幅长达30米的《敦煌精神图谱》横贯整面墙壁,画作从远古神话到现代传承,将敦煌文化的脉络娓娓道来。尽头的落地窗前,摆放着陈升栋先生亲笔书写的“心归敦煌”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墨色饱满,与窗外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此刻,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字幅上,仿佛千年敦煌的文明之光与当代艺术的创新之火在此交融,让人深刻体会到:当一位艺术家将心灵交付给敦煌,他笔下的丹青便不再是简单的画作,而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是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
8月8日,这场凝聚着虔诚与匠心的艺术盛宴即将启幕。陈升栋先生用他的丹青妙笔,让沉睡千年的敦煌文化在当代展馆中苏醒、绽放。这不仅是一场画展,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一次文明的对话。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心归敦煌”的艺术殿堂里,与千年文化来一场最美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