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展台初遇
北辰区农业展销会的大棚里,王姐(王秀敏)正踮脚往高处挂富硒米的检测报告,红底黑字的"每公斤含硒152微克"格外显眼。她穿着卡其色工装裤,裤脚沾着点泥,嗓门亮得盖过周围的喧闹:"大爷您瞅这报告,咱这米可不是瞎吹的!"
"王姐,您这检测用的是原子荧光光谱法吧?"一个清润的男声从身后传来。
王姐回头,撞进一双亮闪闪的眼睛里。小伙子穿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胸前"农业大学实习生 赵阳"的牌牌晃了晃,手里还捏着本翻卷了角的《土壤检测学》。"哟,懂行啊?"王姐递过试吃碗,"赵小哥尝尝?刚焖的,就用咱北辰的井水。"
赵阳蹲在展台边,小口扒着米饭,米粒沾在嘴角也顾不上擦:"硒元素转化得特别好,肯定是土壤调理剂用得讲究。"他突然抬头,眼里闪着光,"王姐,我能不能去您的稻田看看?毕业论文就想写富硒作物培育。"
王姐瞅着他手背上被稻叶划的红痕——这孩子看着斯文,倒不像怕吃苦的。她从兜里掏出把钥匙:"明早七点,我在试验田门口等你。带好胶鞋,别穿你这白衬衫。"
第二集:田埂脚印
试验田的露水打湿了裤脚,赵阳跟着王姐蹲在田埂上,手里的笔记本记个不停。"你看这稻穗,"王姐掐下颗谷粒,"饱满度不够,就是前段时间雨水太多,光照差了点。"
赵阳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检测仪:"王姐,我测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去年提高了0.3%。"他指着屏幕上的曲线,"您的秸秆还田技术太管用了,实验室数据都没这么好。"
正午的太阳晒得人发晕,王姐从三轮车里拎出个保温桶:"尝尝我熬的绿豆汤,加了陈皮,解腻。"赵阳接过碗时,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背,俩人都像被稻叶刺了下,猛地缩回手。他低头喝汤,耳朵却红到了耳根。
傍晚收工时,赵阳看见王姐在修补栅栏,手里的铁丝总拧不紧。他走过去接过钳子,胳膊肘不小心撞到她的肩膀:"我来我来,您歇着。"夕阳把俩人的影子叠在栅栏上,像两株挨得紧紧的稻禾。
第三集:暴雨同舟
暴雨连下了两天,试验田的排水沟堵了。王姐披着雨衣在雨里跺脚,手机里农户的声音带着哭腔:"王姐,水快淹到稻穗了!"
突然一道车灯划破雨幕,赵阳骑着电动车冲过来,车后座捆着把新铁锹。"我从学校赶过来的,"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老师说您可能需要帮忙。"
俩人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疏通水沟,赵阳突然把雨衣往王姐身上裹:"您别淋着,我年轻......"话没说完,脚下一滑摔在泥里。王姐伸手拉他,自己也跟着跌进去,俩人看着对方满脸的泥点,突然笑出声。
雨停时,天边挂着彩虹。赵阳蹲在田埂上帮王姐擦胶鞋上的泥,王姐突然说:"你这孩子,真傻。"他抬头,正好撞见她眼里的光,比彩虹还亮。
第四集:包装里的心意
富硒米要上市了,王姐对着包装设计犯愁:"太土了没人要,太花哨又不像农家货。"赵阳没说话,每天躲在学校的设计室,凌晨才回宿舍。
一周后,他捧着个礼盒跑过来:"王姐,您看这个成不?"礼盒上是手绘的稻田,清晨的阳光洒在稻穗上,角落里画着个戴草帽的女人,正给蹲在地上记数据的小伙子递水。
"这画的是......"王姐的声音有点发颤。
"是您和我,"赵阳的脸比熟透的稻穗还红,"我想留在北辰,跟您一起种稻子。不是实习,是......一辈子。"
王姐摸着礼盒上的画,突然笑了:"傻小子,种稻子可累得慌。"
第五集:稻壳胸针
秋收那天,打谷场堆满了金黄的稻子。赵阳在谷堆旁支起张小桌子,摆着两盘菜:一盘炒青菜,一盘王姐爱吃的津味酱肉。
"王姐,我转正了,"他从兜里掏出个小盒子,打开的瞬间,阳光落在里面的胸针上——那是用稻壳压成的稻穗形状,边缘磨得光滑,"我知道您不喜欢金啊银的,这是用咱头茬稻子做的,您......"
话没说完,王姐就把胸针别在了衣襟上。她用天津话脆生生地说:"往后跟我种稻子,可得多卖力。敢偷懒,我可扣你工钱。"
赵阳猛地站起来,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只是咧着嘴笑。远处的收割机轰隆响着,金黄的稻粒哗哗落下,王姐看着他眼里的光,突然觉得,这日子比富硒米还甜。
第六集:沃土生根
开春时,试验田旁边多了个小木屋,门口挂着"京津冀富硒种植研究室"的牌子。赵阳在屋里钉书架,王姐抱着一摞书走进来:"这些都是你要的资料,我托人从农科院借的。"
赵阳放下锤子,从背后抱住她:"王姐,以后这里就是咱的家了。"
"谁跟你咱啊,"王姐嘴上嗔怪,嘴角却扬得老高,"对了,李大爷说想跟咱学富硒种植,你准备下培训材料。"
"得嘞!"赵阳笑着应着,眼睛却一直看着她——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身上,她低头翻书的样子,比任何风景都好看。
屋外的稻田里,新插的秧苗在风里轻轻晃,像无数双小手,紧紧抓着脚下的沃土。这土地啊,不光长得出金稻子,还长得出最踏实的爱情。
(全剧终)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